我院开设《论语》大讲坛

发布者:test19发布时间:2010-10-12浏览次数:2964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针对当前传统文化的兴起,尤其中国主题、中国元素、中国风的艺术创作思潮和题材的大盛,艺术学院利用每周日的年级大会时间开设《论语》大讲坛,一方面着重提升2010级艺术专业的传统文化水平,强化学生品格德行养成;一方面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要求,并依据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工作者。

201010106:30,艺术学院大多媒体教室座无虚席,部分没有座位的同学甚至坐到了地板上,全体新生人手一本《论语》,由10级辅导员柳国良老师主讲的《论语》大讲坛正式开讲。该日是辛亥革命99周年纪念日,柳老师以辛亥革命与孔子的地位为切入点为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讲座以柳老师一句饱含深情的“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孔子的教诲的吧”的表白进入正题。

随后,从联合国大厦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格言到1988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宣言“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从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的活字印刷“和”字人阵到世博会的中国馆的风格到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区别,柳老师解答了为什么讲《论语》,为同学们一一解开了最初的疑惑。从讲座开始,课堂便充满了活力,完全把学生吸引到了孔子和《论语》的世界中。

在解答如何讲《论语》的问题时,柳老师提出了“原典教学”的方式,就是完全忠实原始版本,以《说文解字》的最新成果按照字本位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商周文化的原始氛围中理解孔子的真诚,从历史流演中分析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表征。讲座中,柳老师告诫学生“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艺术取法原则,从原典中寻找灵感,从源头梳理艺术发展规律,从文化脉搏的跳动中把握时代精神。

在谈到《论语》学习的现实意义时,柳老师剖析了“技”与“道”的差别,指出“技进乎道”的艺术创作原理,希望同学们从传统思想源头展开学习,把哲学和传统文化作为精神的最终皈依,在重视技法训练的同时加强读书,读好书,努力做一个有志向的艺术工作者,为自己的长远艺术生涯做好哲学准备和心理准备,勉励大家立志做“艺术家”而不做“艺术匠”。从“钱学森之问”讲到清华大学梅贻琦的“大学之说”,柳老师坚信通过不断学习,同学们中间一定可以产生杰出的音乐家、画家和设计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后,讲座分析了“儒”、“儒家”、“儒教”的概念差别,分析了周文化的特征和孔子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柳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用孔子赞颜回的“箪食瓢饮”的精神来告诫大家摒弃“俗气”,努力做高贵的精神生产者,为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祖国作文化艺术上的贡献。

接着,柳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了孔子的近40条名句,并一一作了详尽的有别于传统翻译的阐释,为下一讲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最后,柳老师谈到:“希望在本学期讲座后,对《论语》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可以组建学习小组,继续更深入地探讨《论语》的艺术思想对各自专业上的历史影响,更希望与在座所有学生一同学习《论语》,一同探讨,一同进步。通过学习,希望与大家有更深一层的心灵沟通,希望能与大家在学习《论语》中一同成长,去追求自己的梦。”柳老师举起自己读过多遍的《论语》一书,对大家说:“如果我在工作中的态度、方式、作风有违于《论语》的教诲,希望大家指出,我立刻改正。”柳老师的真诚又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下来,同学们享受了一场文化大餐,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在大声朗诵“子曰……”“子曰……”。

据悉,本学期的《论语》大讲坛共设10讲,作为艺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四阶段中“人格培养年”上学期的主导课程。

(陈草鸣)

 

 


 
XML 地图